道路千萬條,車聯網道路有幾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唆麻
被粉絲們愛稱為“小破球”的《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紀錄的旅程還在繼續,但電影中的魔性洗腦梗:“北京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已經成功“出圈”,被眾多車主玩壞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 2 月 11 日早上,一位用戶建議斑馬智行將《流浪地球》中那段安全提醒加到系統中。當天下午五點半,斑馬智行官微表示功能已經到位。于是就有了開頭車主紛紛通過“你好斑馬,準備點火”的語音指令,激活這個小彩蛋的一幕。
盡管這只是斑馬智行迎合賣座電影的一點小花活,但說開去無論是這個梗自帶的科幻感,還是彩蛋上線后車主們刷屏的分享與吃瓜群眾的羨慕,其實都體現出當下消費者對于出行體驗智能化的向往。
汽車誕生的一百三十余年里,從生產裝配、材料工藝、主機性能、電氣傳動,到外觀設計、內飾裝潢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比起互聯網技術對日常生活的巨大改造,駕駛體驗的智能化顯然離預期還有很遠。
論及原因,在于這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智能化的基礎之一是數據化,涉及到汽車、一鍵啟動道路、交管等整個城市運輸體系從底層技術到接口標準的變革,導致汽車廠商、車聯網方案提供商、網絡運營商等多方陷入拉鋸與博弈中。
那么問題來了:道路千萬條,車聯網道路到底有幾條?
車聯網的市場格局
正如上文談到,車聯網行業復雜競合關系,多端協作推動標準制定的難度極高。以最粗略的方式來劃分,車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三國殺”格局:
首先是 BAT為首的互聯網公司,選擇與傳統汽車廠商合作。比如百度的小度車載 OS 的朋友圈已經加入了奇瑞、福特、長城、現代等車企;根據公開信息,阿里和上汽合作的斑馬智行在去年 7 月已有 60 萬輛落地;騰訊選擇以車載微信為切入點,同時通過騰訊云與寶馬、一汽、長安等車企達成合作。
其次是手握汽車銷售渠道的汽車廠商,紛紛選擇自建車聯網系統,比如福特SYNC、寶馬iDrive、通用OnStar、長安Incall 等。另一方勢力則是技術供應與方案提供商,比如博泰、飛馳鎂物、四維智聯、皖通科技、銀江股份等。歸根結底,誰主誰輔、利益分配是這場“三國殺”的矛盾所在。但結合消費者最本質的訴求,不難窺見行業的大致走向。
傳統車廠的跟進,更多在于被動防守。C 端話語權更加強勢的互聯網勢力,已經逐漸構建起車聯網的美好未來,撩撥起市場的消費需求。但品牌之間本身的競爭壁壘,使其與“萬物互聯”的大方向本身背道而馳。
比如觀致就在去年 6 月宣布與斑馬智行合作,并于年底推出觀致 5 智云互聯版。自主研發的逸云系統被實質性放棄,原因一方面是觀致銷量難以支撐巨大研發投入,系統迭代更新另一方面在于其基于的 WinCE 系統,已經與主流開發環境脫節。
技術供應商的尷尬則在于 B 端與 C 端兩頭不占。說得再形象一點,花真金白銀的消費者難以對其建立起品牌認知。而在謀求向與 B 端的深入合作時,往往限于技術布局過于垂直難以獨當一面,最終失去主控權。
比如哪怕是作為車聯網技術頭部供應商的博泰,都不得不先后與百度、華為合作,尋求芯片、OS、語音、云計算、AI方面的支持。
不難得出結論:互聯網勢力憑借更強的相關技術儲備,相對贏面更大。這一點我們從產品的實現程度也能看出端倪:
斑馬智行強于語音交互,實現了業界首創的車內人聲干擾消除功能起步;AR- Driving功能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實現路面分割與路面交通標線檢測與識別、開放道路的交通標志、目標檢測與識別,再配合以虛實融合算法等技術,首次實現車道級導航量產,更能滿足廣大車主需求。強大且豐富的技術體系讓產品完成度大幅提升。
同時,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基因”讓更多場景服務創新成為了可能,一方面拓寬“服務朋友圈”:與殼牌中國等加油服務商合作實現了“加油不下車”的智慧加油服務,與高速合作推出“高速云付”業務;另一方面拓寬“車主朋友圈”:“車隊”能在多臺斑馬智行系統車輛間實現實時對講,提升自駕游體驗。
車聯網行業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而后一度歸于沉寂。如今看來,無鑰匙進入互聯網巨頭紛紛謀求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將推動車聯網技術成熟曲線從谷底穩步爬升。
系統廠商或統一車聯網市場
為什么說互聯網勢力贏面更大?
其一在于車聯網三網融合的既定趨勢:
所謂三網即:
車內網是“建立內網”,即基于成熟的 CAN/LIN 總線建立起的整車網絡,通過芯片、傳感器串起汽車各個零部件,實現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控制等功能,如今已成為標配。車載移動互聯網是“連接外網”,即通過 3G/4G 網絡與互聯網進行無線連接,大家熟悉的 Carplay、安吉星等目前都屬于此列。車際網(V2X)則是讓汽車實現“萬物互聯”,即通過車-車(V2V)、車-路(V2R)、車-人(V2P)以及車-基礎設施(V2I)的互聯互通提升環境感知能力,實現智能調度、事故預警等高階應用。只有三網實現互通,才能真正實現車聯網的價值。顯然,手機控車如今發展最薄弱的車際網最需要的數據和技術整合能力,正是互聯網勢力的強項。
比如,斑馬智行與上海城建的合作就是互聯網勢力邁向 V2X 的典型案例。后者希望通過車聯網技術實現精準及時地匹配道路養護需求,選擇與斑馬智行共同打造的“智慧交通”。遍布城市的汽車作為信息采集器,實現對道路路況的實時上報。
而從長遠來看,“車主共創”不單只是路況信息的采集,交通狀況、吃喝玩樂等地理信息在未來都可能交由車主生產,自下而上地打造一個覆蓋全路網、全城市的熱點交互體系,構成基于地理信息的智慧城市網絡。
其二在于互聯網勢力將改變人機交互邏輯:
以觸屏作為人機交互界面的車機系統誕生很早,但在安全性與操控友好度方面一直欠缺,本質上并沒有為駕駛者減負。
基于 AI 的語音識別則解決了駕駛過程中的服務喚醒與實時交互,使更多以往需要停車調試的服務,如今能直接介入駕駛過程中。比如在開車上班的路上就為辦公室點上一杯咖啡。
汽車本質上是“出行”需求,在滿足諸如旅行、就餐等生活場景時,具有明顯的橋梁作用。
這就意味著,車機系統一方面需要有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基于 AI 的解決能力儲備,滿足好交互體驗;另一方面,則有整合地圖、支付、電商、本地生活等服務的能力,滿足好服務體驗。
顯然,無論是數據、AI、還是服務,都不是車企和技術供應商們的強項。而市場給出的答案就是斑馬智行這類左手握技術,右手積極拓展“朋友圈”的集成解決方案商已經跑在了前面,喜提“銷量神器”稱號一枚。
最后
不難看出,車聯網產業其實具有明顯的微笑曲線特質。處于中段的制造商極有可能在眾多廠商參與的激烈競爭中喪失議價權。
而產業鏈上游的芯片設計極高的技術門檻,產業鏈下游的集成解決方案商的技術和整合能力,將成為壁壘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所以,盡管這次斑馬智行只是快速地部署了一個彩蛋,但背后體現出汽車作為“交互觸點”能有著更大的空間已經能看到雛形。
而長遠來看,集成解決方案商們以系統從 C 端撬動 B 端,切入車聯網市場路徑多半將最終統一車聯網市場。聯車寶盒